生猪产业在我国畜牧业养殖中占据很大比例,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标准化、环保化和生态化养殖已成为大趋势。传统的对猪病毒性疾病的传统应对措施逐步被生物科技的广泛应用所取代。相关专家通过小白鼠对牛痘病毒传染性的临床研究,充分证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显著。但是,干扰素有着较强的特异性,基于基因组成和蛋白特性的不同分为三类,每个组别的干扰素具体作用域功效也各有差异。组别应对的某种属动物,干扰素能对同类动物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但针对其他种属动物的治疗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干扰素应用在生猪养殖中也有一定的约束前提,因为与其他药物相比,干扰素不会直接作用于病毒本身,而是结合感染病毒表面的特殊受体,对细胞蛋白进行抑制,进而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因此,需要在使用中认真加以鉴别。
1 猪瘟 猪瘟又俗称烂肠瘟,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症状为发病急、高热稽留,主流细小血管壁变性,全身广泛性出血点,脾梗死,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死率。以直接接触传播方式,其潜伏期有2~20d。在预防上,主要注射猪瘟疫苗,在使用疫苗的前4d,用生立康注射液按每50kg体重注射生猪2ml,仔猪略减,一天1次,连续2~3d;在治疗上,使用复合干扰素,按每50kg3ml,同时辅以头孢拉定0.5~1g,乳酸环丙沙星0.05~1g,混合后肌肉注射,一天1次,连续3~5d,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
2 猪圆环病毒病、蓝耳病 猪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皆为传染性疾病,对于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主要是侵害保育仔猪和怀孕母猪,对于大群体猪群来说,要清楚蓝耳病十分困难。因此,对其治疗应以早期治疗为主。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肌肉注射干扰素,按每公斤0.1ml每天对生猪进行肌肉注射,起到抑制病毒,症状消减的作用。还可以组合用药,如果单一使用干扰素肌肉注射不理想,则在可以联合抗病毒类中药制剂共同用药,治疗效果会更加明显。
3 猪口蹄疫疾病 猪口蹄疫疾病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病,基本症状是趾间、蹄冠、蹄踵皮肤水泡和烂斑,猪口腔黏膜以及鼻盘也有相同病变。该病直接导致生猪生长缓慢,偶尔也会传染到人。治疗方案以基因工程干扰素为主,按体重每40kg 1ml,重症加量,加免疫核糖核酸美70kg体重1ml,混合肌肉注射,一天1次,连用3d,亦可组合用药,肌肉注射长效多环素,每0.2ml/kg,每2d/次,连用2次,治疗效果会更加显著。
4 猪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极急性肠道传染病,一般表现为厌食、呕吐、下痢,以八周龄以内的仔猪为多发对象,病毒流行广泛,多发于冬季和春季,病原体可在18~20℃的粪便和乳汁中存活7~9个月。治疗方法,每10kg体重肌肉注射干扰素1~1.5ml,每天1次,连续注3d,如果病情较重,可组合用药,用干扰素配合双黄连注射液、复方穿心莲注射液等等。
干扰素治疗猪病毒性疾病注意事项
药物残留是猪肉安全的最大隐患,一些兽用化学类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肉品质量下降,对人体产生致癌等突变作用,药物残留也可能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经常使用低剂量药物残留的肉制品,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药物残留还可能破坏人体肠道的菌群平衡。高活性猪基因工程干扰素从功能上可以替代传统兽药,并且对健康、安全、无污染、无残留,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药物。
干扰素治疗猪病毒性疾病具有药物残留小、适应性广、污染小等显著优势。但同时由于药物的活性较强,需要在发病早期病毒未完全扩散之前使用。另外,由于具有种属特异性,因此要严格按照说明来操作,同时还要密切观察和其他药物配伍的不良反应。因此,干扰素的应用也并不是万能的。在使用前一定要看说明,重点关注解冻和稀释液的化学特性。
一般情况下,在使用干扰素的4d内,不可接种任何疫苗,特别是弱毒活性疫苗要杜绝混合使用。稀释干扰素时,不能使用葡萄糖盐水、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要配用灭菌注射盐水。另外,单一使用干扰素的疗效可能不会尽如人意,应组合用药,可与其他有较强的协同作用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比如使用板蓝根、柴胡、黄芪多糖、转移因子等,在协同作用下药效更佳。开启的干扰素必须一次性用完,未用完的易于挥发失效,不能再次使用。干扰素医应保存在2~8℃的冰箱中,最佳温度是4℃,解冻后的干扰素不能再次冷冻,应存储在4℃左右的环境下,并在3d之内必须用完,以保证药效。
上一篇:不要长期对畜禽饲用高锌日粮
下一篇:如何提高猪饲料营养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