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技术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猪技术 >> 正文

猪的饲养管理——晡乳母猪、晡乳仔猪

2021-11-17 17:22:35 来源: 彩虹饲料 作者:原创


  猪的饲养管理——哺乳母猪、哺乳仔猪

  

  分娩管理

  

  1.  分娩母猪的管理:即将分娩的母猪进入分娩舍之前,必须对分娩舍进行清洁、消毒,并检査保温灯、电源、换气量等情况。

  

  妊娠母猪于分娩前1周经清洁后移入分娩舍,刚出生的仔猪免疫力未发育完全,因此分娩舍的环境易引发腹泻等疾病。而且哺乳期间仔猪同母猪一起生活,所以应特别注意母猪的清洁。

  

  分娩前2~3d,分娩舍温度应维持在22~25℃,所以要准备好保温箱和保温灯。分娩舍是母猪和哺乳仔猪共同生活的空间,但它们最适温度的差异很大。哺乳母猪的最适温度为22~25℃,但是哺乳仔猪的最适温度为30~35℃。所以最适温度以母猪为准时,对于哺乳仔猪相对较低;相反以仔猪为准时,对于母猪相对过高,易引起母猪采食量及泌乳量减少。因此,有效利用保温箱和保温灯,可以调节母猪和仔猪的最适温度。

  

  2. 母猪的分娩:

  

  (1)分娩征兆:母猪临近分娩时会出现用鼻子拱地、做窝等行为。母猪的分娩征兆如下:

  

  外阴部肿胀/ 口吐泡沫/反复坐立/不安

  

  临产时会分泌乳汁(初乳),停止采食。如果能从乳头挤出乳汁,则可在8h内开始分娩。羊水破后开始分娩,母猪在分娩开始或分娩时受到应激会増加难产的危险和死产的概率。管理者应准备好分娩床上的保温灯,随时为有分娩征兆的母猪分娩作准备。

  

  (2)母猪的分娩和分娩后的处置:母猪分娩时,两个胎儿产出的间隔为10~30min,总分娩时间为2~3h。但因母猪的个体差异,分娩时间也不同。如果超过30min还未分娩出仔猪,应怀疑为难产。这时卡在子宫颈管的仔猪大多数用肺呼吸,此时不迅速处理会使连接母体和胎儿的脐带长时间分离,从而提高死产的概率。分娩岀的仔猪需对其结扎脐带、擦干黏液、除去胎膜,减少散热。撒干燥剂可防止体热的散失。分娩出的仔猪会为了吃奶而寻找乳头,这时候把仔猪移到乳头附近可以助其尽早摄取初乳。

  

  (3)难产的预防和处理:难产是指母猪不能自然分娩出仔猪的情况,原因是仔猪卡在子宫颈管或母猪多产而产力微弱等分娩障碍。

  

  发生难产时,卡在产道的仔猪不但得不到来自胎盘的血液供给,而且无法进行肺呼吸,导致窒息而引起死产的可能性很高;母猪受到应激,使后续出生的同腹仔猪出生受阻,从而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在母猪出现难产时应及时处理。

  

  若发现有难产的征兆,可注射子宫颈松弛剂或子宫收缩激素——催产素来辅助分娩。注射催产素时,应先利用导液管确认是否有仔猪卡在产道里面,确保没有后再注射。

  

  当注射子宫颈松弛剂或催产素无效时,也可以在子宫内利用助产器具或插入手直接拽出仔猪。这时可对已消毒的直肠检查,在塑料手套上涂抹润滑剂之后,消毒外阴部,将手插入进行助产。如果没有上述步骤进行助产,会提高死产猪的发生率,增加损失。

  

  

  (4)结束分娩:母猪分娩0.5~2h后排除胎衣并结束分娩。胎衣是裹着胎儿的胎膜和冶盘体,10~15kg。分娩结束之后也可能有胎衣不排出的情况,称之为胎衣不下。未排出的胎衣会在子宫内腐烂,导致母猪体温上升,而且会损伤母猪的子宫,影响下一产次的繁殖能力,严重时会导致母猪死亡。

  

  (5)护理:分娩结束后先确认胎衣是否排岀,再确认新生仔猪的脐带是否完全干燥,然后再实施护理。脐带未干时内脏可通过脐带排出,因而要注意。

  

  注射铁剂、断尾、剪犬牙、打耳缺等。

  

  (6)去势:伴随着生长,公猪会产生雄臭,这可能是公猪特有的粪臭素、吲哚和睾丸产生的雄激素蓄积在脂肪内的结果。严重的雄臭会导致消费者对猪肉食用的抵触感,因此在韩国除了繁殖用的公猪以外都实施去势。在韩国,非去势猪属于等外品,所以猪肉价格低,但是英国喜欢非去势猪。去势的主要方法有利用外科手术的物理方法和部分国家所采用的化学去势的方法。

  

  去势是在出生后7日龄以内进行,并考虑仔猪的健康状况和发育状况决定去势时间。一般农家是出生后3日龄实施去势,过早去势会导致严重的应激和生长停滞现象,去势过晚又会因哺乳仔猪太大而不便于操作。

  

  进行去势时,去势者先消毒双手、手术部位和器具,手术刀以适当的长度切开阴囊表皮,然后通过切口去除睾丸。去势后实施消毒和注射抗生素,防止外伤感染引起的疾病。用去势架进行去势会更安全,更有效。

  

  去势是哺乳仔猪经历的应激之一,因此要注意手术或消毒不良而导致哺乳仔猪的萎缩或死亡。在不同的日龄去势也会导致生长率的差异,在1日龄、3日龄、7日龄去势时,1日龄去势的仔猪比3日龄、7日龄去势的仔猪和同窝的母仔猪在哺乳期间的生长率低。因此,在充分吸吮初乳的3日龄时去势比过早去势带来的生长停滞少,且在7日龄以后去势会因仔猪的体重增加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最近部分跨国制药公司提出,从动物福利方面考虑,去势给猪带来很大的应激,因此可采用不去势,而利用激素抑制睾丸的发育、抑制雄激素分泌的化学去势方法,可是在韩国还没有得到许可。韩国的养猪产业要慎重考虑,因为一般消费者若知道用人为使用的激素来抑制睾丸发育,为家人的健康考虑会降低对猪肉的消费,所以在未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不推荐利用激素的化学去势方法。

  

  (7)分娩后对母猪的饲料管理:影响分娩母猪饲料摄入量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妊娠期间猪的饲料摄入量过多时,分娩后饲料摄入量会降低。分娩后母猪可以吃饲料,但刚刚分娩时摄入过多的饲料会对乳质有恶性影响,而且吃这种母乳的仔猪易腹泻。因此,在母猪分娩前3~4d时逐渐减少饲料摄入量,再从刚刚分娩开始限制饲料供给量,并到分娩后5d为止渐渐增加饲料供给量,到母猪解除分娩应激的5d以后,不加限制地供应或增加饲料供绐次数,可以使哺乳母猪的饲料摄入量达到最大化。饲料摄入量最大化的原因是为了满足哺乳仔猪的正常哺乳、防止体损失及缩短断奶后恢复发情的间隔时间,哺乳期间充足的饲料摄入会对母猪的连产性有积极的影响。并且为哺乳提供新鲜的饮水也很重要,以每分钟1~2L的速度为宜。

  

  3.哺乳母猪的饲养方式与环境:过去在开放型分娩猪舍内给哺乳母猪铺垫草,但存在易压死仔猪且占地面积过大等缺点。所以为了防止压死仔猪和减小占地面积,现在普遍使用分娩栏设施。但是从动物福利的方面来看,存在面积太小、圈养等问题,所以最近对开放型的研究也较多。两头哺乳母猪饲养形式对仔猪的生存(经济性)和动物福利都各有利弊。分娩房中有100~200倍体重差异的母猪和新生仔猪一起饲养,但它们最适饲养温度不同,母猪是22~25℃,仔猪是31℃,两者差异较大。母猪和仔猪控制最适温度的方案很多,特别是以韩国为例,在夏天高温时,哺乳母猪摄入饲料量低下成为热点问题。夏季严重高温时,哺乳母猪的饲料摄入次数非常少,所以有必要诱导将饲料的摄入时间集中在凉爽的傍晚或早晨进行。

  

  母猪的分娩与分娩时处置

  

  1. 分娩时处置:为了新生仔猪的生存、生长及饲养管理,应从出生开始实施分娩时处置。出生后应进行补铁注射、打耳缺、剪犬齿、断尾、剪脐带等工作,分娩时处置用具。

    

  新生仔猪一般皮下脂肪少,皮毛缺乏,而且对外部环境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弱。仔猪从38.5~39.5℃的母猪腹中出生到20~25℃的外部环境受到极大的温差应激,另外出生后羊水的蒸发会让体温变得更低,加上刚出生新生仔猪几乎没有背部脂肪,而且体内储存的能量和脂肪也极少,因此环境温度低时,应先除去初生仔猪体表面的羊水和胎膜,再利用保温灯和保温箱等供给额外的热和保温。健康的仔猪一般出生后会自动挣断脐带寻找母猪的乳头,但有时这个过程也通过管理者来完成。当出现脐带感染或被挂在设备物体上等危险情况时,应对脐带进行消毒后将其剪留约7cm,并用消毒线结扎脐带最末端。为了免疫和营养成分的充分供给,吸吮初乳是成功哺育仔猪的关键所在。

  

  经过剪尾、剪脐带、打耳缺、注射铁制剂等处置,新生仔猪才能生存和正常生长,才能有利于饲养管理。

  

  2.分娩仔猪的处理

  

  (1)剪耳法:给猪做个体标记主要利用剪耳法和耳标法。剪耳法是在耳朵上做标记,以便于个体管理。位置和编号依据国家和农场而不同,一般韩国使用的耳缺位置的号码。耳缺号码,猪的耳内侧(靠头部)为十位数、耳外侧为个位数,相加即可。耳的一侧面为中心,下面为1、上面为3,中间表示9.譬如,个耳缺在耳外侧的上面、两个耳缺在耳外侧的下面,数值表示5(3×1+1×2)。同样的表示在耳内侧者为50,并且面对猪时先读左侧、后读右侧耳。这样实施个体管理的母猪用耳缺来表示。个体表示不仅有剪耳法,还可利用耳标和电子芯片等。目前,RFID芯片技术已应用到猪个体管理中。尤其在欧洲,为了实施动物福利,给妊娠母猪提供充足的空间,采用了群体饲养方式,逐步应用电子芯片技术,送料实现自动化。韩国也引进了此项技术,但未完全普及。但是电子芯片技术在个体管理中的应用潜力十分广阔。在饲养过程中容易出现耳标上的字迹变模糊或丢失耳标的问题,因此长期饲养母猪或公猪时,利用剪耳法更适宜,但是仔猪、育肥猪更适宜使用耳标法。

    

    

  (2)断尾:猪尾正常会长到50cm。猪本身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咬东西,因而具有咬邻近动物身体的食肉症,进而会出现咬尾巴的习惯。特别是尾巴长或者是排序等级低并且动作迟钝的猪常常受到攻击,这种行为除了尾巴之外还发生在耳朵等部位。为了预防食肉症,可将新生仔猪的尾巴剪掉。断尾利用断尾器,在出生3d内留下3~4cm,其余的剪去。

  

  以前断尾的时候直接用钳子剪掉,但是考虑到疾病感染,目前主要使用在断尾时可止血的断尾器。但使用断尾器时,未充分灼烧或剪得过快也会导致出血,所以应加以注意。

  

  (3)注射铁制剂:母猪的胎盘是上皮绒毛性胎盘。母猪胎盘上存在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及内皮组织,保护胎儿的组织中也存在这些组织,而且还有向胎儿组织运输及转移营养的胎盘组织。所以胎儿不能从母体得到分子质量大的物质,铁元素的转移也特别微弱。因此新生仔猪出生时,肝中铁元素含量处于不能正常形成红细胞的缺乏状态。

  

  铁含量不足会造成氧气的供给和流动困难而引起仔猪贫血的危险,皮肤苍白。并且仔猪出生1周后体重是初生重的2倍,3周时会接近于3倍。虽然新生仔猪体内蓄积一定的铁,且母乳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铁,但它无法满足仔猪急剧增长对铁的需求。所以出生时应给仔猪注射或口服铁制剂。

  

  铁制剂一般于出生后3d内,在颈部或臀部注射,但因补铁量不足而表现苍白的猪需要附加注射。为使铁成分缓慢释放,一般采用含有糊精、延胡酸、谷氨酸的复合铁粉制剂,注射100~200mg或以上。常规农场在仔猪出生后3d左右和2周龄时注射1~2mL糊精一铁粉制剂。

  

  (4)选择寄养:母猪一般每次分娩平均产11~13只仔猪,但有时也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少者5只,多者也有产20只的情况。第一次分娩的初产母猪或产次高的老母猪可能分娩少于其哺乳能力的仔猪数,而且由于分娩管理不当等原因,产生死胎的频率升高,有可能导致哺乳头数的减少。相反排卵率高或遗传能力优秀的母猪与哺乳能力无关,能产下超过哺乳能力的仔猪数。

  

  在韩国,母猪的哺乳能力对12只以上的仔猪是困难的。原因是现在经过改良的母猪也只有14个乳头,其中存在没有乳汁的“盲头”或泌乳量极少的乳头,所以一只母猪正常能哺乳10~12只仔猪。相反,在哺乳仔猪数较少时,持续分泌的乳汁会因无法哺乳而滞留在乳腺内,这可以诱发乳房炎等疾病而导致不能正常产乳。因此,母猪的哺乳仔猪数应维持在10~12只,这样才有利于母猪的正常哺乳和哺乳期的健康状态,以及仔猪的正常哺乳和生长。

  

  所以分娩期应根据产仔数的多少,从哺乳仔猪数多的母猪处转移少量的仔猪给产仔少的母猪寄养。实施寄养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摄取初乳:寄养应在哺乳仔猪摄取足够的初乳后进行。因母猪的初乳和常乳的成分不同,仔猪不能充分吸取初乳会导致生存能力和免疫力降低。

  

  ②寄养母猪的攻击:所有哺乳动物都能分辨出自己的仔畜,母猪也能分辨出其他母猪的仔猪并对其进行攻击。母猪一般通过气味进行区别,预防进攻有如下方法:

  

  *麻痹母猪的鼻子:在母猪的鼻子和嘴处喷洒碘酒。

  

  *把收养母猪的粪便涂抹在仔猪身上。

  

  *注射催乳素促使母猪泌乳(母猪因乳房疼痛而进行哺乳,这样寄养的仔猪在摄取泌乳后就不能被分辨出来了)。

  

  ③哺乳仔猪大小:如果寄养仔猪小,就会在寄养后同其他仔猪的竞争中输掉,不能正常吮乳。所以寄养的仔猪应该比其他哺乳仔猪大。

  

  (5)剪犬齿:仔猪上、下颌各有2对(总共4对,8颗)犬齿,这会引发母猪乳房受伤,从而导致食肉症的发生。所以出生后为了除掉锋利的犬齿,可以利用不锈钢钳子切断或利用研磨器把犬齿尖的部分磨圆滑,如果切除不齐,牙齿会碎掉,引起口腔炎,所以要加以注意。

    

  3.初乳的重要性:初乳是指分娩前夕开始,到分娩后24~36h为止分泌的母乳。一般抗体集中在妊娠末期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猪的胎盘是上皮绒毛性胎盘大分子的输送效率非常低,所以初生仔猪只能通过吸吮初乳,从初乳中摄取抗体获得免疫能力,这一过程称为被动免疫。

  

  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大部分为IgG、IgA和IgM.100%的IgG、80%的IgM、40%的IgA是从母猪血液转移而来的,母乳的免疫球蛋白70%的IgG、90%的IgA和IgM是通过乳腺组织生成的。各种免疫球蛋白的特异性是由母猪所经历的病原菌和疾病而决定的。

    

  因胎盘的构造,新生仔猪在免疫学状态上被称作是“洁净的”。因此,在3h内若不能给新生仔猪供给免疫球蛋白,又将其暴露在周围病原菌环境中,就会引起疾病或死亡。免疫球蛋白在新生仔猪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在出生4~12h内达到最大值后不再发生同样的蛋白质吸收。此后免疫球蛋白被消化酶消化,丧失免疫球蛋白的机能,与其他蛋白质一样在体内被利用。

  

  仔猪对初乳的摄入从出生后寻找乳头开始,通过3次吸吮摄入,第1天摄入量占25%。并且类似于新生仔猪小肠机能的变化,初乳的化学成分在分娩24~36h内发生急剧变化。初乳与常乳相比,干物质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和乳糖的含量低。

    

  —— 仔猪摄取初乳

  

  *增加肠内乳糖分解酶的活性,使血糖和半乳糖浓度升高。

  

  *维持体温所需要热能的60%从初乳中摄取。

  

  *摄入的免疫球蛋白可确保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

  

  哺乳仔猪的特征和饲养管理

  

  1.消化和吸收机能未成熟:年幼的仔猪能消化和吸收乳糖、蛋白质和脂质。但是砂糖或淀粉要在出生20d后,植物性蛋白质在30d以后才能正常消化。特别是出生20d时,分解乳糖的乳糖酶活性较高,分解淀粉、蛋白、脂肪的酶活性较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乳糖酶的活性降低,其他酶的活性增加。这也是饲喂硬脂肪饲料会造成仔猪消化不良的原因之一。这些消化机能的差异是由随着日龄变化的消化酶活性造成的。

  

  2.疾病抵抗力弱:新生仔猪未能获得来自母体的抗体,出生后通过初乳的被动免疫完善免疫体系。到50日龄时,被动免疫无法发挥其功能,并且从10日龄开始母乳中的免疫物质量也在逐渐减少,而且从35日龄开始形成仔猪的免疫物质,因此,这期间的饲养管理很重要。特别是在被动免疫减少、主动免疫还未完全建立的断奶期,良好的饲养管理对以后的生长和疾病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

  

  3.体温调节机能弱:刚出生的仔猪体温与母猪相似,在39℃左右,但出生lmin内会突然下降,然后在30~60min内开始上升。如果周围环境温度过低,急剧下降的体温需要很长时间来恢复,经历低体温症的仔猪甚至会死亡。

  

  4.肢体运动能力弱:出生7日龄内的仔猪因力气小,对周围感知能力和运动能力差,因此要注意被母猪压死的情况发生。特别应在分娩栏上设置防止母猪突然坐下或躺下的设施,以防压死仔猪。出生时虚弱的仔猪因腿部过分张开而无法站立,这时应立即用胶布固定必要活动以外的腿部。

  

  5.缺铁情况:前面提到哺乳仔猪的缺铁及附加供给铁制剂的重要性及方法。在野外饲养或野生环境下,因猪的掘土习性,可从土壤中获得缺乏的铁。但在现代化养猪条件下,仔猪几乎没有与土壤接触的机会,因此哺乳期间必须补充铁。

  

  哺乳仔猪的育成和管理

  

  1.仔猪的哺乳行为:仔猪刚出生后就可以寻找乳头,与其他仔猪通过占有乳头的争斗决定序列,并确定自己的乳头。正常情况下,靠前的乳头分泌更多的乳汁,因此体大、健壮的仔猪占有前部乳头的情况较多。

  

  2.哺乳头数与方法: 哺乳头数是根据母猪的健康状况、年龄、产次、育肥能力乳头数和仔猪的体重或饲育条件而决定的。过多的哺乳头数会增大母猪的体力损失,过少的哺乳头数会引起不平衡的乳腺发育。一般母猪可哺乳8~12头仔猪,每天泌乳20~24次,每次维持在15~30s。虚弱或运动能力差的仔猪很难吸取到母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虚弱或体重轻的仔猪和健康仔猪分开哺乳,必要的时候实施人工哺乳。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