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饲料原料的价格多么昂贵,大豆始终是猪粮中最为经济的蛋白来源之一。因此,大豆被广泛用于配制各种猪饲料。然而,同其它大多数饲料原料一样,大豆也有缺陷。
一、大豆含有大量抗营养因子大豆的主要缺陷问题在于它含有大量抗营养因子。这会降低消化率,最终影响动物的生长和生产效率以及养殖者的收益。即使用大豆饲喂成年猪,有时也会影响消化率,除非经过充分的热处理,否则,大豆中的这些抗营养因子很难清除。但蒸煮过度又会导致有益蛋白变性,从而违背了蒸煮的首要目的。
因此,我们需要优化加工条件,在维持蛋白品质和降低抗营养因子两者之间建立平衡关系。这些抗营养因子主要影响仔猪,尤其是断奶前后的仔猪。那些原本有益的大豆蛋白会引起仔猪的过敏反应,激活仔猪肠道免疫系统,造成机体被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假象,从而导致ASIT(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现象的发生。这一负面反应会引起炎症和腹泻,而炎症通常会破坏肠道内层,为病原菌的粘附和外毒素的吸收提供便利。尽管在免疫系统停止反应之前,上述整个过程不会超一个星期,但造成的损害则是长期的、多方面的。在通常情况下,都会有病原菌的感染伴随。
二、业界对大豆使用的2种观点为了解决大豆抗营养因子对仔猪造成的影响,业界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提倡在断奶后立即引入大豆蛋白(假设仔猪在断奶前没有或很少接触教槽料)。尽管人们建议断奶后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入大豆蛋白,但这种观点要求豆粕在断奶后第一份日粮中的使用量达10%左右,在第二份日粮中要迅速增至15%,其余依次类推。这种方法需要仔猪具有较高水平的采食量,以确保影响降至最低。当采食量低于维持需要时,大豆蛋白的负面影响则会有加重趋势。这种方案的优点在于:
1)配方成本低;
2)仔猪适应大豆蛋白快;
3)日粮变化次数少。相比之下,缺点在于腹泻率高,尤其是在健康状态并不理想(全球许多地区都存在这种情况)的猪场内。针对同样的问题,另一个更为温和的方法,是在断奶后的第一份日粮中不使用任何大豆产品,在第二份日粮中以炼制品的形式使用少量大豆蛋白(如几乎不含抗营养因子的大豆分离蛋白)。同第一种方法相似,这种方法的关键点也是逐渐适应。不过,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二种方法将断奶应激与大豆蛋白问题分开看待。通常,这两个问题被视为一体;但不管它们之间关系多么密切,它们都明显不同。第二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存在健康问题的养殖场,但这样的日粮价格昂贵,令人难以承受。因此,从市场角度看,这种方法并不理想。
三、大豆使用效果最佳的方法当然,介于这两种较为极端的方法之间,业界还尝试采用了许多其它的方法,并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两种方法折中具有许多优点,由此配制的日粮对于那些健康状态不明的猪场最为适用。总的来说,在作者的亲身经历中,以下六种大豆的应用方法效果最佳:
1.在断奶后第一份日粮中应该使用某种形式的大豆蛋白(在教槽料中也该使用),其中,最为理想的形式为全脂膨化大豆。但要获得加工良好的膨化大豆却并不容易。在仔猪日粮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是衡量大豆质量的最佳指示剂(见图1)。如果它的含量低于10mg/g,在仔猪日粮中添加高达10%的大豆就没有任何问题。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低于5mg/g(对蛋白无分解作用),大豆在仔猪日粮中的使用量就能高达20%。
2.在没有膨化大豆或膨化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水平不够低时,另一个最经济、最恰当的大豆蛋白源为大豆浓缩蛋白(或大豆分离蛋白,视蛋白的单位价格高低而定)。这种原料通常纯度很高,在大多数仔猪日粮中添加20%,除增加成本外没有任何问题。
3.在断奶后仔猪第一份日粮中,由膨化大豆或大豆分离蛋白所提供的日粮粗蛋白水平不应超过10%。这既可确保免疫系统被充分激活,又可避免免疫系统承载过多大豆蛋白抗原。
4.为使过敏反应降至最低,日粮应易于消化,且尽可能可口。在这一方面,使用免疫球蛋白(来自血浆或卵黄)、鱼粉和加热的谷物有助于提高早期采食量。此外,日粮应该含有适当的抗菌剂。
5.豆粕(48%蛋白含量的豆粕效果最好,因为与44%蛋白含量的豆粕相比,它的纤维含量低)。大体而言,日粮含有10%的豆粕就能保证大豆蛋白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消化系统日渐成熟,抗营养因子在断奶后日粮中的含量逐步提高。同时,免疫系统具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过敏反应。
6.在第三份日粮及所有后续日粮中,只以豆粕作为主要的蛋白源,以降低成本。如果采纳上述建议且仔猪采食量足够高,过敏反应则极不明显,仔猪可以相安无事地度过。而猪群在最为敏感的任一时期也不会因抗营养因子的存在而大受折磨。
上一篇:生料喂猪有方法
下一篇:八种饲料慎喂猪,猪饲喂有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