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6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强调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联想到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养猪行业连续30月的严重亏损,笔者认为,中国养猪产业为了实现供给平衡,实现养猪效益稳步发展,实现养猪产业持续发展,必然也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1、工业企业产能过剩的思考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增长过速,导致经济增长过程出现以牺牲能源为代价的掠夺式发展,尤其乡镇企业,更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经济增长过程缺乏计划性,“中国工艺”企业一哄而起,什么产品好卖,大家就生产什么,出现了今天资源匮乏,资源配置混乱,产品过剩的局面。
在过去高速增长期积累的很多矛盾,现在全部凸显出来,导致了今天企业利润急剧下降,很多企业,尤其煤炭、钢材、水泥企业濒临破产的现状,迫使他们转型、升级,进行一次深刻的结构性调整。
中国经济增速仍然很猛,远超欧盟、美国和日本。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经济总量。这样一个经济总量,一旦出现结构性坏死,给中国经济带来不是一点点损失,是灾难!
2015年10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2015年9月份降低4.5%,比2014年同期降低4.6%,出现了连续5个月下滑。这是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背后显现出的问题,由于供给侧出现了结构问题,导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严重下滑。
2015年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一直在下降,目前已有连续45个月下降,很多企业濒临下马、破产。目前,很多国外进口煤炭、钢铁的价格低于国内生产价格,而在质量方面,我们的煤炭燃烧排污量还远远高于进口产品。一方面生产成本过高,加之后续消费带来的巨大污染,表现出我们的产品没有竞争力。
煤炭、钢铁和水泥产业本身就是资源破坏性行业,生产成本远远高于同类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后续消费又带来污染,所以造成企业效益下降。但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鼓励资源开放,一些乡镇小煤窑、乡镇小钢厂和乡镇小水泥厂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最近15年各地政府又开始追求GDP,把它作为考核干部的指标,人们似乎忘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合理利用,忘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破坏。所以,这明显表现出体重结构问题。
2、10年来中国养猪产业的巨变造成供给矛盾
2.1 生猪存栏与出栏的巨大变化
2005-2014年全国生猪存栏量发生了巨大变化,10年平均存栏46050万头,如果按照出栏率140%计算,平均出栏在6.45亿头以上。
2005-2014年各年生猪出栏基本都在6亿头以上,平均在6.55亿头。尤其从2009年起出栏开始剧增,之后出现了超过年出栏生猪6.5亿头以上的局面,表现出极为突出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1994年起,全国繁殖母猪存栏开始进入3000万头,这时正是中国工厂化养猪蓬勃发展的最好时期,全国各地兴建很多规模化猪场,中国养猪业实现了从传统养猪向规模化集约养猪的飞跃;2001年起,全国繁殖母猪开始进入4000万头,进入稳定发展;进入本世纪,中国养猪业又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温氏、牧原、长江、京安、正邦、雏鹰、中粮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养猪公司大力发展,尤其是2008年后,全国繁殖母猪开始进入逼近5000万头的关键时期。
2.2 生猪价格的不规律波动
由于出栏剧增,导致供给矛盾,市场消费有限,出现了毛猪价格的急剧波动。
2006年至2015年毛猪价格波动巨大,2006年出现8.52元/kg最低价格,而在2011年出现最高价格17.03元/kg。纵观10年价格变动,只有3-3.5年出现盈利,其他年份都处于亏损局面。
2.3 养猪效益持续下滑
2006-2015年十年间,养猪效益出现很大波动。2008、2011和2015年养猪效益最好,2007、2009、2012年份效益处于文火状态,2010和2014年养猪效益最差。农业部统计在2014-2015年间有500万养猪散户退出。
需要说明的是,图12和图13中,2015年数据为前11月平均值,而最终全年数据应高于这一水平。故在对应分析中,对2015年数据进行了放大处理。
3、养猪产业如何实现结构性调整
3.1 淘汰落后企业,减少产能
一个万头猪场一年冬天可能消耗1000t煤炭来取暖,按照煤炭价格1000元/t估算,一个冬季需要取暖费100万元,这样每出栏1头商品猪需要摊销煤款100元,这样的成本在猪价市场低迷时期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一个猪场每年烧掉1000t煤碳,带来的环境污染可想而知。
目前,国家加大环境治理政策,不仅根据环保要求对养猪业建立准入门槛,还要对一些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予以淘汰。从而通过淘汰落后猪场,达到减少产能的目的。
以人均消费猪肉35kg来计算,现阶段,全国每年生产猪肉5000万t,出栏6亿头猪就够了,这样,我们要把存栏母猪控制在4000万头以内。
3.2 改变落后生产工艺,解决污水排放问题
对于粪尿不分、到处排放的生产方式要坚决治理,通过改造升级,达到粪尿分离,猪粪进行发酵、生产有机肥,尿水进行净化,达到合理排放。
目前在南方,采用高架床养猪值得推广。猪粪可以用来养蚯蚓或种蘑菇,蘑菇菌棒与猪粪混合发酵生成有机肥。在很多地方,养猪与苗木种植相结合,在1000亩地上只养600头母猪,其他地方全部种植名贵苗木,效益各半。
猪场污染问题是迟早要解决的,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要想干这一行,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轻装上阵!我们鼓励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养殖模式。
3.3 提高自动化装备水平,弥补养猪短板
现在,一个一般机械水平的万头猪场要配备40个劳动力,年人均工资约5万元,年支付劳动力工资200万元,加上员工各种保险,企业大约再承担工资的20%,约40万元。按照全年出栏10000头商品猪,年平均价格15元/kg估算,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用人成本占销售收入16%,饲料成本约占75%,这两项之和就占收入91%,这还没有计算企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因此,这样一个商品猪场必然亏损。
在2015年“猪场之旅”走访中,河北一个猪场装备现代化设备,一个600头母猪的猪场仅4个人就能运转,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减少了人员流动,减少了猪只感染机会。
3.4 提倡、鼓励猪肉消费
我们仔细回忆,2001-2005年间整个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2001年GDP突破10万元大关,到2005年达到接近20万亿元,中国养猪业也搭上这趟经济发展的“高铁”列车。2006-2014年又是10年,全国繁殖母猪数量实现4500-5000万头的跳跃发展,而此时,GDP实现从20万亿元到60万亿元快速发展。
2006-2014年间,生猪价格增长速度为5.70%,绝对增长4.76元/kg,增长1.56倍;玉米价格增长速度为7.80%,绝对增长1.12元/kg,增长1.82倍;豆粕价格增长速度为6.51%,绝对增长1.53元/kg,增长1.66倍;猪肉价格增长速度为7.76%,绝对增长9.45元/kg,增长1.82倍。生猪价格、玉米价格和豆粕价格这几项指标增长速度远不如人均工资的增长,而当我们看绝对增长数时,我们简直要被吓呆了。
2006-2013年间工资绝对增长35338元,实现2.68倍增长而猪肉4.76元/kg,实现1.82倍。这说明市民对猪肉购买力极其不强。
3.5 去掉政府调控杠杆,全部实施市场化
任何政府都不能不把农业放到首位,例如泰国大米卖不出去,政府采取了高价收购政策;法国猪肉卖不出,政府到别的国家去找销路;英国种猪卖不出去,首相卡梅伦到中国谈贸易。诸如此类事情很多。2014年全国生猪价格出现低迷,国家发改委发出信号,要对市场进行调控,以下是网站发布国家发改委将在2014年适当时期调控生猪价格的信息:
发改委表示,从生猪生产周期看,目前生猪价格已进入下行通道,与前几年春节期间的情况基本相似。从存栏情况看,当前我国生猪产能处于正常偏高水平,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仍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建议广大生猪养殖户根据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加快淘汰一部分超龄母猪,促进养殖结构调整。
2014-2015年生猪市场就在进行自我调整,终于从2015年6月起,猪价开始回暖。没有政府干预市场,市场理性逐渐回归,市场走向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就请政府只起好引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市场就让市场去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