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当前猪价的供给性大周期已走入下行区间,短期内猪价依据市场需求或有涨跌,但波动不会太大。本轮猪周期出现高价位、低存栏的新常态,不少养猪者不再看着猪价高而扩大生产规模,这种 ...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当前猪价的供给性大周期已走入下行区间,短期内猪价依据市场需求或有涨跌,但波动不会太大。本轮猪周期出现高价位、低存栏的“新常态”,不少养猪者不再看着猪价高而扩大生产规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养猪的技术、资本、环保门槛提高。这导致小户、散户退场,而规模化的大猪场未能及时补位,也就是说猪肉供应的缺口或将逐步增大,中国在未来或迎来“谁来养猪”的问题。
自去年生猪价格触底反弹,一路狂奔至今年6月份,其价格变化之大之猛,导致其被人戏称为“史上最强猪周期”。
一般来说,猪周期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基于供给的跨年度大周期和基于市场需求的季节性小周期。与两三个月即可出栏的鸡不同,猪的出栏时间一般需要半年左右,这使得养猪者根据市场调节生产规模的“反应弧”较长。
在大周期下,猪价上涨刺激养殖户补栏,供给不断增加后猪肉市场供大于求导致猪价回落,之后供给收缩又推升价格,再次进入新一轮周期。小周期主要受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影响,在一年之内呈季节性波动。
本轮猪周期始于去年3月份,当时价格最低点是11.50元每千克,之后一路高歌猛进至今年6月份达到价格最高点21.10元每千克,其间生猪价格震荡上升,总体涨幅高达83.5%.而今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下跌区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生猪(外三元)市场价格于21.1元每千克的价格高位跳水;7月份生猪(外三元)价格处在18.7-18.2元每千克的价格区间内跌势趋缓;月份反弹失败,窄幅调整;9月份生猪价格跌速进一步加快,生猪价格由9月初的18.4元每千克跌至当前最新数据16.2元每千克,比6月初最高价格21.10元每千克跌4.9元,总体跌幅为23.2%.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从当前的价格走势研判,当前猪价的供给性大周期已走入下行区间,短期内猪价依据市场需求或有涨跌,但波动不会太大。
本轮猪周期出现高价位、低存栏的“新常态”,也就是说不少养猪者不再看着猪价高而扩大生产规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养猪的技术、资本、环保门槛提高。这种情况导致小户、散户退场,而规模化的大猪场未能及时补位,也就是说猪肉供应的缺口或将逐步增大,中国在未来或迎来“谁来养猪”的问题。
高价格、低存栏怪异格局
虽然猪肉价格一路狂飙,但是猪场存栏量却意外地没有相应增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猪肉产量3690万吨,下降3.6%.生猪存栏43163万头,同比减少3.4%;生猪出栏47924万头,减少3.7%.
本轮史上最强猪周期与往期不同,除去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罕见外,生猪价高位与存栏量低位长期共存的奇怪现象也贯穿此次猪周期。
“猪周期”常见的表现是,生猪养殖户会根据市场价格的波动主动调整养殖规模,而生猪价格上涨往往伴随着存栏量的上升。大量个体养殖户根据价格扩大存栏量,导致后期生猪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预计存栏量保持低位将是长期现象,背后的成因主要是以下三点:畜禽养殖环保标准提高、养猪行业资本门槛变高以及进口猪对国内市场造成的冲击。
首先是畜禽养殖环保标准提高造成的影响。
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是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近两年,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重拳出击,相继出台新《环保法》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每头猪要达到养殖排放标准,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需几十到一百元,而目前许多散户一头猪利润约为200元。如果不能通过规模效应来对冲环保投入,将会使养猪利润大打折扣。很多养殖户因此在环保方面投入积极性不高,政策落地收紧时便无法再进入行业。除了养殖环保标准的提高,养殖许可地范围的缩小也给养猪行业带来影响。
其次,养猪行业资本门槛的提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按集约化养殖的数量定义为200头猪以上,目前规模化养殖与散户养殖在行业内占比约为1∶9.相较于外出务工,养猪投入大,回报率低,许多农村散养户开始退出养猪行业。
四川原为肉猪产出大省,但近年来其肉猪产能下滑,导致供不应求,肉猪已由产出转内需。因而,要真正在养猪上赚钱,就要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下称“三化”)的路,以规模换利润。
不同于以往散户养殖,三化养猪的标准规模起码为百头以上,养殖投入也增大至几十万元。自养自育一体化要求更高,起步规模要求为万头以上,相应投资规模达数千万元。
以养猪企业温氏股份为例,其主要是“公司+农户”的形式来进行养殖,这种养殖模式成本较低。若养殖50万头猪,每头猪养殖成本为2000元左右,其中温氏企业与农户各投入约1000元。要建立50万头规模的养殖基地,温氏企业就要投入5亿元资金,农户们的配套投入也要达5亿元。养殖基地建设期一般为5年,考虑上不可抗拒因素如猪流感爆发等,养殖基地要真正实现盈利至少需要8至9年。养猪行业这种长周期,高投入的投资门槛特点使得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最后就是进口猪对国内市场造成的冲击。
海关数据显示,前8月我国进口猪肉总量达113.8万吨,进口金额同比增长270.9%,达历史新高。同时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显示,美国现有生猪7085万头,创1866年来最高水平。目前美国生猪价格不断下滑,生猪期货价格已创10年来最低水平,仅上季度就下跌了32%.在成本上,进口猪肉比国产猪肉更具有优势。我国生猪养殖成本约为每斤6元,而美国养殖成本则为每斤4元至4.5元,进口肉会对国内猪肉市场供需的缺口进行补缺。
虽然猪肉的进口会冲击国内猪肉市场,但影响还是较小。这是我国每年猪肉进口量决定的。虽然同比增长270.9%,前八月我国进口猪肉总量达113.8万吨,这仅占国内市场份额的零头。去年,我国的猪肉产量5487万吨,进口的猪肉占比不到1.5%.
农业部曾表示,养猪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影响着大量人口就业问题,短时间内放开猪肉进口大量替代是不合适的。
未来谁会来养猪?
集约化养殖场与个体养殖户相比,在环保成本、资本效率及抵御风险方面有其优势。
不过,规模化养猪依然是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的投资,因而目前行业进入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散户退出速度,造成养猪行业供需的缺口。由于大量个体养殖户退出的同时,规模化的猪场在适应调整养殖规模,造成前段时间猪价上涨而存栏量低的结果。
养猪行业已经逐渐由个体养殖户转变为规模化猪场为供应主体,进入规模化养殖,这意味着资本的进场。在如今人工成本高企,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规模化养殖的未来发展应该是自动化与清洁化并举。规模化与自动化对资本和养殖管理系统提出的高要求,反过来也助推养猪产业的资本化与智能化。
未来,工商资本进入养猪行业的机会最大。这次猪周期的失灵实际上是中国生猪养殖业像自动化和现代化水平升级的体现。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在我国养猪行业逐渐过渡至资本化与规模化,但目前仍以个体养殖户为主的背景下,建议我国生猪养殖相关政策做出相应调整:
首先,个体养殖户养殖规模小,风险抵御能力弱,因此建议在养猪行业向自动化与规模化转型的一段时间内,建立起针对个体养殖户的退出及参与机制。
建立个体养殖户退出制度。个体养殖户占养殖比重大,单个养殖规模小,对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如果突然提高生猪养殖的许可标准,而缺乏相应的补贴退出机制会导致不良影响。对个体养殖户而言,因为达不到环保标准而突然失去传统生活经济来源,会使其承受经济上的巨大压力,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需要不同主管部门之间,政策之间更好协同。
解决前述退出问题的一大途径是,引导个体养殖户向规模化养殖转型。对于不愿退出养猪行业的个体养殖户,可以对其进行向规模化养殖的引导。政府可以为资本与散户之间牵桥搭线,通过资本和散户合作的方式,既提升散户的技术和资金,同时也分担资本的成本与风险。除此以外,个体养殖户还可以合作社的形式联合规模化养殖,政府对合作社的设备购置等可进行适量补贴。这也将从另一方面推动中国资本养猪时代的到来。
其次,发布即时直观的市场信息以提高农民抵抗风险能力。我国猪周期的产生一方面原因是,个体养殖户占养殖比重大而产生羊群效应;另一方面,与市场信息的传播不畅也有一定关系。
国家统计局与农业部虽然有相关数据,但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可检索性与直观性较差,尤其是对养殖户而言及时性与直观性相当重要。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信息发布方面进行改善,从而提高养殖户抵抗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