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村村民依靠生猪养殖走上致富的道路
建立村集体养猪场和生猪产业示范园,以“村委+合作社+公司+贫困户”模式推动全村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修建大型沼气池和村集体蔬菜种植基地,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今村用两条腿走路,走出独具特色产业扶贫的“古今村模式”,带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
建冷库为生鲜农产品销售提供保障
古今村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逐步发展生猪养殖、特色蔬菜种植集体经济项目。利用蔬菜产业园建设的冷库和销售、运输渠道(冷链物流),将新鲜的蔬菜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古今村支部书记潘云飞介绍,村委利用村委旁边的旧五保楼,建设农产品销售类型的扶贫车间。该车间作为村集体蔬菜产业园的组成部分,将购置洗菜、包装、冷藏保鲜等设备。目前已开工建设50立方米小型冷库,将为蔬菜产业园和本村的肉猪、肉鸡等生鲜农产品销售提供冷藏服务。
潘云飞说,通过发展生猪养殖和特色蔬菜种植项目,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600元。
发展循环经济拓展村民增收渠道
古今村用好扶贫资金,采取“村委+合作社+公司+贫困户”模式,与汉世伟公司合作成立常飞生态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公司提供猪苗、饲料、技术,村里提供场地,贫困户到基地做工,参与日常管理,实现多方受益。
村两委班子和第一书记汤丰宁合计修建了大型沼气池,用沼液来种植特色蔬菜,大量有机肥为蔬菜的茁壮成长提供养分,形成循环模式紧密相融。“目前村里的沼气池有350立方米,产出的沼气可提供猪场使用,富余部分还可给附近的村民用于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汤丰宁说,村集体流转50亩耕地建设蔬菜种植基地,通过铺设沼液输送管道和水肥灌溉系统,从村集体养猪场沼气池输送有机肥用于佛手瓜苗的种植,亩产预计3500斤,按每斤2元计算,年销售收入可达35万元,平均年利润在5万元以上。
开展特色种养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古今村委确定本村的“3+1”特色产业为里当鸡、猪、黑山羊、牛(+1),全村引导成立了1个村民合作社和3个专业合作社,同时大力推动贫困户自主创业,开展特色蔬菜种植,全村特色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率达94.3%以上。
村里的贫困户潘小蓉的丈夫生病不能干活,全家的生活重担全压在潘小蓉身上。坚强的她凭借20多年养猪经验,被聘请到养猪合作社务工,每年工作7个月,月收入达到2500多元。她还自己养殖生猪,养一头肉猪可以获得奖补420元。2019年,她卖了5头肉猪获利9000多元,加上存栏的肉猪,去年一年她的收入就有3万多元。“今年3月,我卖了8头小猪,到年底再卖一批,收入比去年还多。”潘小蓉高兴地说。
古今村独山屯村民蓝鹏定通过种植佛手瓜苗,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他目前种植的4亩佛手瓜苗,平均每天可以出产120斤,按照市场价格每斤2元计算,每天的收入就有240元。“用沼气池产生的有机肥种植的绿色无公害佛手瓜苗,特别受客商欢迎,种多少就卖多少。”蓝鹏定说,他第一年通过种植佛手瓜苗,收入就有3万多元。
上一篇:黑猪撬动扶贫大产业